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二版)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二版)

A City’s Educational Heritage: Stories of Kowloon Schools (Second Edition)

本書簡介

隨着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紅磡一帶則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而油麻地向為華人商住地區,民間商業活動頻繁,乃二十世紀初華人社群的主要聚集地。戰後,因應城市的急速發展,政府於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發展住宅區和機場,觀塘更被開發為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

由於人口增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香港的教育需求亦因而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跨港拓展教育服務。如今走進九龍,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人們仍能隱約從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區內的歷史延續。現存或已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區內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本書為《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的第二版,力求全面展現九龍以至全港的教育發展,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及人物訪談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回到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回溯早至上世紀四、五十以及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從而明白區內人、事、物如何在教育和城市發展脈絡中互為影響。

Kowloon was primed for development when the Convention of Peking was signed in 1860 and Britain occupied Kowloon Peninsula south of Boundary Street and Stonecutters Island. Many foreigners came and resided in Tsim Sha Tsui. The Hung Hom area was home to heavy industries, such as shipyards, cement factories and power plants. Yau Ma Tei was a popular Chinese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area where private commercial activities prospered, making it the main gathering pla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ollowing World War II, in response to the fast-growing urban sprawl,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reclamation works in Kowloon Bay to develop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 airport, and Kwun Tong was developed to become Hong Kong’s first satellite city.

Driven by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surged. School sponsoring bodies based on Hong Kong Island became aware of the emerging education needs on the peninsula and began to broaden their education services across the harbour. Although the cityscape of Kowloon has undergone numerous changes, the earliest road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can still be observed today. We can discern how the old town and the new urban areas have fused, tracing the passage of time within the district. Both continuing and discontinued schools from different eras are situated across Kowloon. They form part of the community’s history and provide proof of the changes in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its education systems over time.

This book is the second edition of A City’s Educational Heritage: Stories of Kowloon Schools.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elected schools in Kowloon and Hong Kong, covering the early urban development of Kowloon and local education history, and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the school community. Readers are guided through the familiar landscape to revisit landmarks, discover the trac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call the school life of earlier decades, including the 1940s, 1950s and 1960s, allowing them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places and events in the district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鳴謝

* 學校 / 機構名稱按中文筆畫排序

本書內容經多番考證修訂,編著者李子建、鄭保瑛、鄧穎瑜及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團隊, 謹此致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並感謝以下一眾學校、機構和每一位的支持、 分享和賜正,並為本書提供珍貴的照片:

學校 / 機構
九龍真光中學

李伊瑩校長

麥潔瑤女士

華潔明女士

黃麗娟女士

九龍華仁書院

周子詩校長(現任)

鍾衞良校長(前任)

郭少棠教授

蔡惠海先生

馮啟明先生

趙起蛟老師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

簡燕玲校長(前任)

余煊博士

岑柳慶女士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陳國源副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幼稚園

校監彭梁慧瑜女士

民生書院

葉志兆校長

吳懷德先生

張經略先生

馬漢傑先生

李欣怡老師

林謐老師

薛奉筠老師

協恩中學

梁少儀校長

蔡穎思助理校長

余智敏老師

姚懿芝老師

拔萃女書院

劉靳麗娟校長

黎翠珍教授

譚凱琳小姐

甘黃佩華老師

蔣頌恩老師

平小玲女士

拔萃男書院

鄭基恩校長

梁子光先生

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香島中學

黃頌良校長

何思行副校長

袁武先生

黎漢明先生

陳敏華女士

梁夢粦先生

香港大學圖書館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香港美術專科學校

陳為民教授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
英華書院

鄭鈞傑校長(前任)

張家輝先生

梁錦松先生

香港培正中學

何力高校長

吳家瑋教授

張嘉亮老師

香港培道中學

校監(前任)何鏡煒博士

張美華校長

張婷女士

陳瑩瑩老師

香港歷史博物館
喇沙書院

校監譚瑪士修士

唐煥星校長(前任)

創知中學(原名勞工子弟中學)

黃晶榕校長

王國興先生

林文輝先生

莊澄先生

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
聖公會聖多馬小學

謝振強先生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

林斯初校長(前任)

黃燕明女士

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

校監何敏慧女士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校監顏文芳女士

陳倩君校長(現任)

李錦霞校長(前任)

余黎青萍女士

李麗娟女士

梁詠琪女士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及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校監(前任)陳心意修女

黃慧珍校長

葉玉如教授

蔡淑嫻女士

慕光英文書院

張永豐校長

游紹永教授

蔡漢成教授

魏俊梅先生

德貞女子中學

校監張永明博士

許燕姍校長

德望學校

校長 Dr. Gary James Harfitt

周志洪副校長

吳文華教授

姚潔貞女士

麗澤中學

李潔明校長

邱可珍女士

劉燕卿女士

Canon George Zimmern (施玉麒牧師)(Facebook專頁)
Canossian Missions Historic Archives – Hong Kong
Scala Group S.p.A.
The Getty’s Open Content Progra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個人
甘偉強博士
江啟明先生
江婉怡女士
林浣心女士
招璞君博士
陳美娟校長
馬曉嵐女士
張勇邦先生
張靜文小姐
張耀輝先生
區婉儀女士
梁經緯先生
馮以浤先生
黃巧儀小姐
黃棣才博士
黃詠筠小姐
黃紫薇女士
詹秀璉修女
鄧慧珊女士
鄭寶鴻先生
蔡思行博士
蕭琸琳女士
鍾港武先生
關頌雯小姐

功能表列的背景圖片來源:

Felice Beato, Panorama - First Arrival of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 Encampment Kowloon, Hong Kong, March 1860, 21.5 × 29 c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Digital image courtesy of the Getty's Open Content Program.

編著及製作團隊

本書編委會
「香港教育故事」 叢書系列主編

李子建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校長)

鄭保瑛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館長)

鄧穎瑜女士(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

本書編著者

李子建教授

鄭保瑛博士

鄧穎瑜女士

姚依彤小姐(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

高彥靜小姐(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

資料搜集及協助撰稿

鄭保瑛博士

鄧穎瑜女士

姚依彤小姐

高彥靜小姐

葉佩聰女士(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

戚紹忠先生(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

丁璐小姐(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項目助理)

人物專訪主持及支援團隊

李子建教授(專訪主持)

鄭保瑛博士

鄧穎瑜女士

姚依彤小姐

高彥靜小姐

張希彤女士(香港教育大學校長辦公室高級秘書)

陳凱寧女士(香港教育大學校長辦公室行政助理)

芮筠庭女士(香港教育大學學術副校長辦公室行政主任)

拍攝、錄影及短片編輯

陳樹樑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黃嘉樂先生(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媒體製作主任)

麥家發先生(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技術員)

崔朗聰先生(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助理)

陳慧羚小姐(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助理)

專家顧問

梁操雅博士(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客席講師)

網站程式編寫

徐偉隆先生(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

第一章:香港教育與九龍學校

本章簡介

本書資料來源除歷史及學術文獻外,亦包括鄭寶鴻先生、梁操雅博士、蔡思行博士等香港歷史專家親述的寶貴資料。

九龍的範圍包括於 1860 年被英國佔領,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以及英國在 1898 年向清廷強租,界限街以北、九龍群山以南的新九龍。現在全港十八分區中,有五區位於九龍,即油尖旺、九龍城、深水埗、黃大仙及觀塘。本書將介紹這五區歷史較長久並於 1960 年前成立的學校,以及它們所在社區的歷史與發展。

第二章:九龍.學校.師生情

本章簡介

本章將概括介紹九龍,包括尖沙咀、油麻地、旺角、九龍城、紅磡、深水埗、黃大仙和觀塘各區的早期歷史。大體而言,九龍的發展以尖沙咀和油麻地最早,於1900年代已有不少建設,而紅磡的工業發展也很早,旺角和深水埗的發展則較後,約於1920至30年代才開始。教育方面,九龍部分的學校在當區創辦,另外一些則是由香港島甚至內地遷校至此。此外,編著者亦訪問了區內部分歷史悠久學校的師長和資深校友。他們的親身見聞,當可讓讀者更為了解這些學校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以及二十世紀中期九龍各區的學校生活和社區面貌。

免責聲明

錄影內容只反映訪問者與受訪者之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教育大學及其立場。